Ruby老師以高中教學超過25年的經驗 ,根據同學們在寫作上經常犯的基本文法錯誤,分章節詳細解說,淺顯易懂,特別適合國三即將升高一同學,讓升上高中後的英文課堂學習無縫接軌,並奠定下扎實的高中文法基礎,也推薦給高二、高三對寫作沒把握或作文翻譯紅字連連的同學,可學會自我提醒與修正喔!
平易近人且有著鄰家大嬸的熱情與執著,課堂教學逾25年,是學生眼中的媽媽型老師,相信跟著Ruby老師一步一腳印地學英文,一定可以突破現狀,在英文學習上更上一層樓。
早期鑽研水彩藝術的各種可能性,並研究出能夠將水彩人物畫出既「透」且「厚」的質感表現方式,現階段將油畫創作與生命反思作連結,透過「繪畫」傳遞出一種正能量與觀者產生心靈上的互動。在教學上,企望透過自己的經驗來讓學員們能快速進入繪畫這有趣的世界,進而培養對於美感與創意的敏銳度。
每一個不同階段所面對的抉擇,其實都是幫助我們檢視、認識自己的絕佳機會。只要有持續探索自我、探索知識的熱情,並且能對自己的決定負起責任,每一個選擇都會是未來的養分,永遠不必擔心來不及回頭或轉彎。
面臨著108課綱的你們,或許有些手足無措,不知道該從哪裡下手。然而你一定也看過身旁那些很努力的同學,想過為什麼他們能夠在那多出的一點時間裏做那麼多的事?其實,你和他們之間的差別只是一個目標而已。所以,多看多聽,為自己設一個目標吧!或許在完成目標的路上,能意外地找到了自己人生的目的也說不定。
我在2020年3月自日本上智大學新聞研究所畢業,目前正在日本求職中。來到東京前,曾短暫任職於台北的社區營造、文化資產相關的非營利組織,作為專案經理,經手不同的案子的行政需求,也曾帶領台灣的社區營造工作者數度前往日本進行考察、訪談。
還記得高三那年選填志願前,某天回家的路上,爸媽坐在前座,後座只有我自己。想著就是現在了,鼓起勇氣開口跟他們坦白說:「我決定選日文系。」不意外地,換來一陣長長的沈默。
國二時,很要好的同學的親戚家裡開漫畫出租店。因為她,第一次認識了「漫畫」,看漫畫也成了喘不過氣的升學壓力裡,能暫時逃離的出口。在我國中時,台灣也剛開始流行二次創作跟同人誌販售會,透過網路認識了這些文化,也在網上的社團結識了其他的動漫畫同好。國二第一次自己一個人從中壢坐車到台北、第一次和網友見面,都是因為動漫畫。
到了高中,學校開放成立社團,我和同學一起創立了「動漫研究社」,更在校慶擺攤,策劃了一日限定的女僕咖啡廳。課餘時間,則在自己的部落格上分享一些動漫畫的心得,尤其在翻閱一些社會議題題材的漫畫時,提供了我從不同的角度去觀察「日本」。當時也正好是無印良品等日系品牌進駐台灣的年代,漸漸地,對日本的平面設計、建築或文學也產生濃厚的興趣,也加深了我想更了解這個國家的心情。
到了高三選填大學志願時,一直煩惱著該選擇日文系還是新聞系,一方面想更深入認識日語及日本文化,一方面則是出於自己喜愛寫作。雖然當時普遍的社會觀感大多將語言視為工具,也認為日文系的出路過於狹隘,但慶幸的是,在班導師的支持下決定推甄日文系,最終順利獲得錄取,大二時也考上了雙主修新聞系的名額。
政大日文系的大一、大二課程以語言學習為主,升上大三之後則偏重於文學、社會和政治等面向。大二打下一定的語言基礎後,系上開始有許多接待日本姐妹校學生、語言交換的機會。
因為這些經驗,讓我能夠對高三的自己說:「語言絕不只是工具。」語言背後承載了文化,不同的語境反映了相異的出身背景,當在思考這些異同時,也是在反思自身的國家文化。語言教會我尊重與包容,它也是讓我能夠客觀看待價值觀差異的鏡子。這更延伸到新聞系的訓練上,在思考性別、弱勢族群或社區議題時,語言彷彿替我多打開了一扇窗,可以從不同角度觀察其他國家的應對與思考方式。
新聞系的訓練同樣扎實,除了實際採訪、撰寫報導外,當時也正好是反媒體壟斷、太陽花運動的年代,現實社會成了活生生的教材,在課堂上經歷了許多思辨媒體價值的時刻。除此之外,作為語言學習的延伸,我還選修了華語文教學學程的課程,從語言學習者轉換身份成為教授者。
很幸運、也非常感激的是,我的父母自始自終都沒有反對我的興趣以及我所選擇的大學志願。有一次我在整理房間裡收藏的動漫畫商品,爸爸經過房門,看了一眼滿地的海報、公仔及漫畫,只問了我一句「在大掃除哦?」而沒有多說什麼。在和爸媽解釋為何決定報考日文系後,他們也只說:「既然是妳思考過後下的決定,我們就不會干涉。」
在思考大學系所時,確實會有許多毫無頭緒、猶豫不決或缺乏自信的時刻。但不只大學選系,這種彷彿關乎人生的決定,會在找工作、唸研究所、轉職、尋找伴侶的每個人生不同階段反覆重來。像我自己,雖然上頭提到了我在語言、媒體與教育領域展露了熱情,但我出社會後的第一份工作卻是任職於社區營造相關的非營利組織。然而不論是語言背景、訪談調查技巧以及觀察力,這些對工作,以及日後的研究所生活都有許多助益。
每一個不同階段所面對的抉擇,其實都是幫助我們檢視、認識自己的絕佳機會。只要有持續探索自我、探索知識的熱情,並且能對自己的決定負起責任,每一個選擇都會是未來的養分,永遠不必擔心來不及回頭或轉彎。
2018年是很特別的一年,那時因為大陸宣佈31條惠臺政策,導致很多台灣學生一窩蜂的申請陸校,而我也在其中。當時,我在臺灣申請的科系都是職能治療系,而在大陸申請的全是商科,現在回想起來有些神奇、也有些感慨。或許是那時候的自己思想不夠成熟,誤把家人的聲音錯認成自己的想法,也覺得大陸市場很大,競爭很激烈,如果讀商,未來一定可以賺大錢!加上職能治療師在臺灣早已飽和,未來薪水頂多剛好能養活自己。就這樣,從小到大一直想從事三類組工作的我,跑去了一類。清楚記得當時告訴自己:「所有的興趣都能培養,所以試著去喜歡商吧!」而媽媽則是建議我為自己留個退路,即便當時的我已經決意不回臺灣讀大學了,卻也還是申請保留在台學校的學籍。現在想想,好險當初有媽媽的堅持。
不得不說,在大陸求學的那段期間,自己確實成長了不少。離開了舒適圈,見到了從四面八方來的朋友,各個都有著自己的故事,也算是拓展了眼界。可是,不管我多麼努力想要從全球經濟的波動中尋找樂趣、去享受朋友們口中那數字經濟的魅力,視線始終離不開有關任何職能治療的影片和文章。有的時候,為了不讓自己太後悔,我會催眠自己:「其實我是喜歡金融的!」但是事實證明,一點用也沒有,果然還是贏不過自己內心最深處、最渴望的想法,也不是什麼事都能輕易培養成興趣,不喜歡就是不喜歡。不聽從自己內心的聲音,一昧地跟著他人申請那所謂的熱門科系,抱著看似很美的夢想,代價或許是未來四、五十年的煎熬和痛苦。我覺得太不值得了。
如果你現在正面臨著夢想與麵包的衝突,不妨拋開一切,問問自己最想要什麼。有了明確的目標,再多多利用網路去尋找資料支持那個答案,去說服所有阻擋你前進的人事物,告訴他們,再苦再累,都比不上一句:「我喜歡」。各行各業做到金字塔頂端,都要付出超越常人的努力和艱辛,唯一能支撐自己一路走下去的就是對這行的熱愛。有的人窮盡一生也找不出願意付出一切的工作,對於他們來說,即使不累,每天也很煎熬。
而如果你完全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、想要什麼,那就在眾多的選擇當中,選一個你相對比較有興趣的。比如你相較於歷史、公民,更喜歡生物,那就上網找找會運用到這個領域的相關職業,不管是看介紹這種工作內容的影片,又或是詢問身旁從事這方面工作的人,再三地確認自己是不是真的喜歡且願意為了它付出很多。比起花費時間去看看大學哪個科系聽起來比較有趣,倒不如思考自己未來想要的生活。一旦有了想從事的工作,即使在大學裏將會學很多很枯燥、困難的科目,又如何?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,那些都只是為了達到自己設下的目標所必須要付出的努力而已。
面臨著108課綱的你們,或許有些手足無措,不知道該從哪裡下手。然而你一定也看過身旁那些很努力的同學,想過為什麼他們能夠在那多出的一點時間裏做那麼多的事?其實,你和他們之間的差別只是一個目標而已。所以,多看多聽,為自己設一個目標吧!或許在完成目標的路上,能意外地找到了自己人生的目的也說不定。
今生只有一次,理當活得開心,並且鼓起勇氣為自己做決定才是最重要的。不然,又有誰比你更有權力主導你的人生呢?當然,你可以不認同我的想法,畢竟價值觀的差異本來就沒有誰對誰錯。不過,至少對於很像我的你們,希望可以藉由我的經歷,讓你們在人生的旅途上,少走一些彎路。